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寄居在人类胃黏膜上。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状细菌,由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于1982年首次在人胃黏膜标本中分离和鉴定。它具有独特的生存能力,能够在胃酸浓度高、胃黏膜低氧环境下存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等胃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腔-粪便或口腔-胃途径传播,其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粪便-口腔传播。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大多数人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部分感染者可能会出现胃痛、胃酸倒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部不适症状。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可能会发展成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等严重疾病。
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依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活检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采用联合抗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的联合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对于有疑似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传染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使用他人的餐具、杯子等物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下一篇:胎盘低置孕妇要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