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山海3亿投资因服化道翻车?20位绣娘绣成毅战袍,观众却不买账
创始人
2025-09-15 12:09:03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部剧动用非遗工艺、豪掷3亿投资时,观众会期待什么?是视觉上的极致震撼,还是文化传承的深刻表达?《赴山海》的服装设计,确实算得上用心良苦。南宋《蚕织图》的灵感,20位绣娘耗时半月完成的战袍,听起来堪称匠心独运。

但这些“高级”背后,真的能打动观众吗?当宣传里的“非遗工艺”变成了观众眼中的“廉价粗布”,当“影楼风”成为槽点主角,我们不禁要问:这3亿的服化道投资,到底去哪了?

“影楼风”审美,观众能接受吗?

男主嫩黄色的战袍,像极了塑料包裹的“地摊货”;成毅的粉色长衫、裸色美甲,搭配着有点像是奶茶甜品店的“少女风”。再加上双辫子造型,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你看得出江湖的粗粝感吗?看得到侠客的阳刚气吗?

观众的吐槽不是没有道理,影楼里拍个人写真,都讲究打光、摆pose,可剧里的“影楼风”却显得突兀。那些昂贵的非遗工艺,似乎被掩盖在了过于鲜艳的色彩和浮夸的设计下,未免有些可惜。

非遗成双刃剑,高级感去哪了?

非遗工艺本该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却为何在《赴山海》里成了“反噬口碑”的双刃剑?问题或许就出在:工艺与视觉体验的割裂。设计者追求非遗的精细,但没考虑到观众对江湖气质的期待;绣娘们耗时完成的工艺,却被廉价的“影楼风”包装得失去了灵魂。观众需要的,不仅是精致的工艺,更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视觉语言。这种割裂,让非遗的高级感无处安放。

结尾:让非遗高级,不止于“绣”

非遗工艺的传承,绝不能是“看上去很美”。当《赴山海》的服化道被质疑,我们更该反思:如何让非遗工艺在影视作品中真正活起来?不仅仅是绣娘的匠心,更需要导演、设计师对文化与时代的深刻理解。真正的高级感,不是堆砌工艺,而是让文化与审美完美融合。只有这样,非遗才能从“传统符号”成为“高级表达”,走进更多观众的心里。

总结:非遗工艺的传承,不仅在于绣娘的巧手,更在于影视创作团队对文化语境的深刻理解。绣娘绣出了匠心,但影视人要绣出文化的情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王嘉尔大方承认为工作做医美,更... 近日,31岁王嘉尔接受采访时大方承认做医美,“别人不公开而已,我可以公开。医美,我为工作。”他还分享...
《大生意人》首日冲进前三,钟楚... 德塔文电视剧景气日报2025-11-25电视剧当日景气TOP10TOP10排名枭起青壤(聂九罗45%...
苹果新剧《狩猎》首播前被紧急下... IT之家 11 月 26 日消息,科技媒体 Appleinsider 昨日(11 月 25 日)发布...
救命,年度最烂国剧来了! 今年最烂国剧,出现了。豆瓣开分仅4.8。戏外也堪称灾难:前有原著作者公开割席,质疑剧版改编,否定演员...
《凤凰台上》为了虐而虐,连逻辑... 由任嘉伦和彭小苒主演的《凤凰台上》扑了,而是扑得很彻底,这倒不是说两位主角的演技有问题,而是编剧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