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档的影视剧可谓强者云集,竞争激烈。
电影有《志愿军:浴血和平》、《731》等重量级的大片,电视剧有《阵地》、《绝密法官》等佳作。
但是,观众的注意力都聚集到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上,其收视率与影响力排行于当下影视剧的首位。
据网络数据显示,《沉默的荣耀》自9月30日开播以来,收视率达3.07%,创下央视八套收视率新高。近期收视率的数据已高达4.2285%,稳居省级卫视黄金档收视首位。
更喜人的是,《沉默的荣耀》也在台湾引起了强烈反响,诸多台湾名嘴深度点评,不少台湾观众在评论区留言,由衷赞叹这部剧的价值:
那么,《沉默的荣耀》凭什么有如此高的收视率?凭什么引起观众、尤其是台湾观众的关注与好评呢?
《沉默的的荣耀》表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潜伏在台湾的一批爱国将领与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的统一而舍身奋战的真实故事。
这一故事长期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为世人所知,即使表现也是虚构一番,缺乏披露真实历史的胆量和意识。
《沉默的荣耀》的创新在于,它直面真实的历史,吴石、朱枫等人物真实,故事真实,场景、道具等元素都真实。
但是,它又不同于纪录片,在结构、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做了艺术化的精心打造,使其不枯燥,有可视性。
如剧中把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与共产党人在刀尖上行走,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了强烈地冲突与惊险。
刚刚播出的我交通员林义良的被救,就是其中典型的桥段。
朱义良被抓,不但使吴石获取的国军轰炸上海的重要情报发不出去,而且林义良在特务的酷刑下,也有透露他身后组织的风险,后果十分严重。
为此,吴石把解救林义良作为关乎我党在台湾地下组织命运的头等大事,与陈宝仓将军商量总体方案,由聂曦与特工老杜摸清关押林义良的地方,由共产党在台湾的武装力量负责解救,再把林义良交陈宝仓将军送出台湾。
由于解救方案极其缜密,竟然在特务的严密监护下,救了林义良,并把他安全地送出了台湾。
这样既完成了情报的传送,使蒋介石轰炸上海的行动得不偿失;也保护了吴石等爱国将领与共产党组织的安全。而且整个过程惊心动魄,可视性极强,实现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类似桥段还有很多,几乎布满了全剧,使其跌宕起伏,惊险不断,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尤其是引起了青年观众的兴趣。
据数据显示:
《沉默的荣耀》最大特色是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他们的信仰。
这部剧的主角吴石是国民党的高官,衣食无忧,家庭美满,但他因为不满蒋介石挑起内战,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灾难的行为,从解放战争开始,吴石就为我党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情报。
大陆解放后,他本可以享受胜利果实,过安稳的日子,但接到蒋介石任命他为国防部总参次长的手书后,认为这是获得国民党核心机密的重要岗位,毅然放弃安逸置身于虎穴般的台湾。
与他接头的我党联络人劝吴石不要去了,吴石坚定地说:
蒋介石刚刚盘踞的台湾,是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高峰期,保密局动员了大量特务在抓“共谍”,包括吴石这样身份的高官也在监视之中。
所以,吴石每获得一份情报,都要冒极大的风险,尤其这些情报对我军起到作用后,特务更为疯狂,监控也更加严密。
如我军收到吴石提供的国民党轰炸上海的情报后,做了对应的防范,不但减少了上海的损失,还击落敌机多架。
蒋介石大怒,命令保密局对国防部高官进行严查,吴石的办公室被封,吴石接受特务的审问,甚至吴石的家都遭到了搜查。
就在这时,吴石接到了我军安排他收集舟山群岛国军布防的情报,吴石依然冒着风险,收集到国军在舟山群岛的布防图,并发挥他的军事能力与智慧,把飞机、军舰的数量、碉堡暗哨的位置、巡逻队的换岗规律等等细节,都标得一清二楚。
可想我军收到这样的情报,是什么样的结果,自然是有的放矢的排兵布阵和消灭敌人,顺利地解放了舟山群岛。
如此结果也可想吴石的处境,他会更加艰危,家庭也处在极大的风险中。
当然,吴石最后的被抓和牺牲,与叛徒的出卖有关,实际上是他甘愿在刀尖上行走,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全国的解放、乃至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的统一。
而这正是吴石的信仰,是他冒着风险收集并发出一份份情报的动力。
所以,吴石就能从容地走向刑场,能蔑视地面对敌人的枪口,临死前还要面对大陆的方向虔诚地鞠躬。
在吴石的心目中,祖国的统一远远大于个人的生命,能用个人的生命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力量,死而无憾,死得其所!
剧中的朱枫、陈宝仓、聂曦等烈士也是怀有与吴石一样的信仰,并在信仰力量的激励下,为祖国的统一甘冒风险,从容地走向死亡。
他们牺牲前的这几张照片,都是笑对死亡,慷慨就义,任何人看了,都不能不为之动容和垂泪......
《沉默的荣耀》正是紧紧地抓住了这个信仰之魂,用一切艺术手法强化与渲染它,才打动了观众,才能成为当下收视率最高的佳作。
由此看来,观众喜欢的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信仰力量,是那些充满信仰人物。
《沉默的荣耀》的成功也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多在思想、主题、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上下功夫,才能出好剧,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