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派生万物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
长剧短剧化、短剧精品化,被认为是长短视频竞合的未来发展方向。近期,不少热门长剧IP都在尝试短剧化,引发市场关注。澎湃新闻短剧频道推出“微剧评·IP变形记”系列,解读这一创作趋势背后的动因、模式创新与市场反响,本文为第三篇。
平台方 掌玩/承制方 海纳制作、炳午/导演 超越/主演 何浚豪、王星辰/集数 64
在短剧竞逐“爽感”的浪潮中,《叶问》选择了一条更厚重的路。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布景,让咏春高手叶问因击杀日本黑龙会成员而被迫离开南域故土,踏上一路北上的逃亡与觉醒之旅。剧集节奏明快、冲突密集,兼具艺术质感——从南域的市井烟火到北域的苍茫大地,美术与摄影皆显考究,动作场面干净利落,分镜设计亦见匠心。在有限篇幅里,人物弧光清晰、剧情逻辑自洽,堪称短剧走向“精品化”的一次可贵尝试。
叶问的北上之路,构成了一条独特的叙事轴线。他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稳坐宅院、以武会友的一代宗师,而成了一个被时局驱赶的流浪者。这条从南到北的路,巧妙地将散落各地的武术门派与仁人志士串联起来。我们随着他的脚步,见证了北派拳师的刚烈、隐世刀客的决绝,乃至草莽豪杰的血性。这种结构,赋予了这部剧一种“公路片”般的流动感与史诗感——每一站都是一个小社会,每一次相遇都在叩问“武”之真义。正是在这漫长的跋涉中,叶问的视野从个人恩怨扩展到民族存亡,完成了从“保身”到“保国”的信念升华,也让一幅乱世下的“武林众生相”变得无比真切。
与此前影视角色的塑造相比,这个版本的叶问无疑更接地气。他没有与生俱来的宏大使命,其转变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逐步发生的。这种“在路上”的成长模式,拉近了英雄与普通人的距离,也让他最终选择加入抗日军队的决定显得真实可信。剧中他与各路豪杰从误解到携手的过程,更是隐喻着在外敌当前时,超越门户之见、凝聚全民力量的深刻主题。
当然,剧集也难免受到类型框架的约束。贯穿全篇的“逆袭”套路,虽能有效调动观众情绪,却在人物塑造与情节深度上付出了代价。反派角色的塑造尤为明显,黑龙会成员大多停留在凶残阴险的刻板印象中,缺乏个人背景与动机的挖掘,使其更像推动剧情的功能性符号。在情节推进上,剧中多次依赖“绝处逢生”的巧合来化解危机,比如叶问身陷重围时总有意外的援手或敌军内讧,这种安排虽制造了紧张刺激的观感,却削弱了主角通过自身智慧与成长破局的说服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为强化“逆袭”爽感,剧中安排了叶问亲传弟子因轻信谗言而多次“反目”的情节,这种为制造冲突而让角色反复“降智”的做法,不仅导致人物行为逻辑断裂,也让情感张力流于表面。若能在这些关键处投入更细腻的刻画,减少对类型程式的依赖,剧作的艺术感染力必将更为悠长。
纵然有上述取舍与权衡,但《叶问》仍不失为一部在类型框架下展现出较高追求的作品。当叶问的背影最终融入北域的抗日前线,与无数志士的身影汇为一体,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武者的归宿,更是一位侠士的担当。用“轻体裁”托起“重思考”,短剧不仅可以制造瞬时的快感,更能在方寸屏幕之间,照见一段历史,传递一种精神,让正能量在紧凑的叙事中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上海戏剧学院24编导专业 张颀清
指导教师:廖媌婧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
技术支持:派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