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蛋
国产无限流剧集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式的进化。
《开端》用一个简单的循环设定证明了无限流也能成为爆款,《不眠日》则进一步展示了循环机制在影视化表达上的多种可能性。如果说,前几年平台对无限流还停留在“试试看”的小范围探索,今年多个大平台与头部制作公司的片单则显示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无限流、强奇幻等高概念类型已成为平台押注的增长引擎,正式跨进大制作赛道。

尤其是在腾讯视频今年释出的大剧片单里,《十日终焉》《明日乐园》《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末日特情处》同时亮相,很难不让人意识到,平台已经想把无限流做成自家的类型标志。
然而从行业角度看,这条路并不轻松。无限流的受众黏性强,文学世界充满惊喜,但真正要把这种依赖脑补、依赖规则的阅读体验搬到屏幕上,不仅不是“照做原著就行”的路线,反而是一次必须在叙事、世界观、制作工业、演员表演等多条战线同时打硬仗的挑战。
当无限流影视化不再是一个项目的成败,而是整个市场的命题时,我们更需要问一句最实际的问题——国产无限流剧集到底应该怎么拍?

无限流创作的三大门槛
比起其他类型的小说改编,无限流影视化首先遭遇的,就是剧本结构层面的“硬骨头”。
无限流之所以好看,是因为天然带有跳脱现实的叙事自由度,时间能回档、空间能折叠、副本可以一个接一个刷新,一切都在变,但一切又被某种规则牢牢约束。

比如《不眠日》,编剧直接把循环做成一个客观存在的、次数固定的硬规则,观众从第一集起就知道每一轮循环“只有五次”。这种简化使得规则变得明确,叙事也更加清晰,观众很容易跟随剧情产生紧张感和参与感。
但这类经验到了《明日乐园》这种结构更复杂、循环更密集的故事里又显然不够用了。读者在小说里可以通过旁白、系统提示、角色内心活动快速理解这个世界的逻辑,但影视不行,每一次重复都必须让观众能“看出”那是重复,但同时有变化的那部分剧情还要足够鲜明。这种既要雷同又要不同的叙事形式,影视化难度几乎是成倍增长。
剧本之外,更让制作方头疼的是无限流小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落差。无限流往往默认发生在现代世界,但不是现实主义叙事。在很多小说里,故事地点、国家制度、科技水平、社会规则都被有意模糊处理,读者可以自动接受这是作者搭建的虚构世界。但影视不行,一旦落地到现实场景,所有不清晰的部分都会变成悬浮。

你说是现代都市,为什么警察体系跟我们理解的不一样?你说是现实世界,为什么物理规则只在需要的时候才发挥作用?观众会不断产生反问,这些反问叠加起来就会导致看不进去。
第三道门槛,是如何在高成本特效与有限预算之间找到平衡。无限流的副本往往像一个个关卡,每一关都必须呈现全新的世界。对小说来说,这只是多打一段字,但对影视来说,每个副本就是一次完整的创作任务。
新的美术体系、新的视觉风格、新的场景搭建、新的怪物设计……甚至连动作体系、摄影风格都可能要随副本变化而变化。一部无限流剧集,实质上就是在同一个项目里拍十部风格不同的小电影。这意味着制作成本一定会迅速膨胀,也意味着难度在跳级式增长。
单是这三大门槛叠加起来,就足以劝退一大半无限流的影视化。
无限流不是玄幻,也不是悬疑,而是一种对创造力、逻辑力、工业能力要求同时拉满的复合型类型。

人性在极端环境中的故事
还有一些曾经影视化失败的无限流,其实不是输给了以上三道门槛,而是输在角色塑造上。
因为循环与副本机制决定了无限流里的人物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被“重置”打断的,所以角色常常会经历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每一次的气质微差都决定着角色是否真实。这对演员的挑战比想象中更大。因为他不能完全依赖台词,而必须把“记忆的重量”演在细节里。

例如,主角第一次看到某个危险物,他会惊恐;第二次靠近它,会警惕;第三次可能会强迫自己接近,但眼神里藏着犹豫;第四次,他可能会彻底麻木甚至厌恶。这种微妙的情绪变化没有大量台词支撑,全靠演员理解循环带来的心理损耗。如果演员只是把循环当作“重新来一遍”,那角色的“人”就消失了,观众也无法共情。
更关键的是,观众看无限流不是为了看主角多聪明,而是要看普通人在极端环境里会变成什么样。无限流的极端环境之所以迷人,也正是因为把人的恐惧、贪婪、欲望、犹疑、道德挣扎都逼到了台前。每一次循环都必须在“道德上正确”和“生存上正确”之间不断做选择。

像《十日终焉》中的齐夏,正是因为他会犯错、会误判、会失败,甚至会在某些瞬间对规则产生恐惧,观众才会相信他是“活在这个世界的人”。或者说,无限流题材真正的戏剧张力来自人物的不完美,角色必须带着短板,也必须有真实的情绪波动,否则故事就会变成空洞的闯关游戏。
而无限流的大部分作品又往往不是独角戏,而是群像戏,大量的互相冲突、互相利用、互相救赎、互相怀疑,影视化时,这种群像关系往往需要更强的取舍能力。
毕竟剧集篇幅有限,又要兼顾节奏感,创作者必须让每个角色的每个选择都源自自身逻辑。例如,一个看似胆小的角色可能在关键时刻提供重要线索;一个看似自信的角色可能因为某个心理弱点在副本里彻底失控。
所以对创作者来说,拍无限流最不能忽视的就是让角色的恐惧、犹豫、坚持、崩溃都能被观众捕捉到。说到底,无限流不是看世界的故事,而是看人心的故事。

从想象到实体的艰难诞生
要满足观众对无限流剧集的期待,不仅需要编剧强到离谱的笔力,也需要导演、演员,以及一整套工业能力作为支撑。没有工业化思维,很难把无限流拍得真正能让观众沉浸。
对于导演来说,他必须知道副本之间如何串联、空间折叠如何视觉化、循环机制如何通过镜头语言体现、规则如何变成观众“看得懂”的信息。基于此,许多擅长情感戏或现实主义叙事的传统名导就未必适合,反而那些视觉风格强烈、节奏感敏锐、能把虚构世界处理的绘声绘色的导演,才更能驾驭无限流这种需要高难度整体设计的类型。

目前已经确定执导《十日终焉》和监制《明日乐园》的许宏宇,他在《穿越火线》《异人之下》等影视作品中展现出了将虚拟竞技的热血感视觉化的能力,确实很适合驾驭需要高概念和强节奏的无限流作品。
除了许宏宇,《从21世纪安全撤离》的导演李阳,也是网友呼声很高的导演人选。他具备一种极端风格化的表达方式,网友认为他可以让“终焉之地”的残酷、荒诞、诡异感结合得更紧密。
在演员层面,因为无限流不是纯凭情绪推动的情节,演员必须真正清楚角色所处的位置、规则的限制、恐惧的来源,还有每一次循环对心理造成的微小变化。

例如,《穿进赛博游戏》中的女主隗辛,这种双世界身份的角色,要求演员在“现实世界的紧绷”“赛博世界的冷感”之间找到一种自然的转换,那种心理落差是必须能呈现的,不是靠“换个造型”就能解决。如果演员理解不了规则,那么演出来的角色就会像是“台词背得很熟的好演员”,而不是“在规则之下努力生存的普通人”。
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但决定作品下限的是制作班底。
美术要为每个副本设计独特的视觉体系,但整体又要统一在同一世界框架下,既不能太像,也不能毫无关系。特效团队更需要从剧本阶段就加入,提前设计规则、循环机制、怪物体系、空间形态,而不是等剧拍完再来补救。后期强行修补无限流,只会让整个世界观变得支离破碎。

此外,许多无限流作品涉及刑侦、医学、逻辑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容,这些领域如果没有专业顾问介入,很容易出现悬浮的奇葩剧情。观众对无限流世界的规则非常敏感,只要一个逻辑漏洞没补上,整个副本的可信度都会崩塌。
真正能让无限流影视化成功的,是一整套从上到下严密协作、尊重工业流程、信任专业能力的制作体系。导演、演员、编剧、美术、特效、顾问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的松懈都会让世界观露出破绽。只有当整个团队都抱着对这个题材的敬畏心去创作,把想象力与逻辑性结合,把创作热情与工业能力统一起来,无限流才可能被真正拍出来。
无限流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叙事空间,也在于它要求创作者不再停留在“类型模仿”,而是必须迈向一种真正的“类型创造”。
无限流的成功真正能够被广泛“复制”的那一天,也意味着我们的影视工业体系,已经具备了创造更大、更复杂、更开放世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