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票太贵了,我不买了。
以前,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疯狂搜索旅行攻略、购物种草,无意识地在大数据面前立住了“消费主义”人设。渐渐地这群人被大数据盯上,同一时间里,他们与朋友一起比对电商价格,惊觉自己的机票比别人贵、点外卖也没有券、酒店也少了升房机制。
于是,熟知互联网逻辑的他们,开始刻意地在大数据面前建立“消费敏感型”人设。不仅有空就对着手机说“没钱”,还在“骂机票专用帖”里表达对定价的不满。他们抱着势必要反杀大数据的心态,渴望在抠抠搜搜中薅上名为资本主义的羊毛。
时至年关,人们开始张罗春节返乡、全家出行的计划,他们发现机票越看越贵,一个中午的时间上涨千元。如此超乎想象的涨价,激发了消费者的逆反心理。
一夜之间,小某书上突然出现了很多骂机票专用帖。评论区千篇一律的“机票太贵了,买不起,我不去了。”“机票降低不到300以下,我是不会买的。”“XX软件你听好了,如果不降500,我直接卸载软件。”试图用此影响大数据算法的机制。
小红书@星矢香坂 ▐
还有网友大方分享着自身的实验成果:“跨年准备和朋友去维港看烟花,第一次搜机票的时候发现要三千大几,经过三天坚持不懈的发表穷鬼文案,后来再刷机票,价格就变成了两千出头。”
导致评论区清一色的跟风“辱骂”或“恳求”。
没错,有人硬气的装穷,就有人卑微的哭诉。
“求求了,学生党真的没钱,过年好想和家人团聚。”“拜托了,能不能给我一张月薪3000的打工人能接受的国航机票啊。”网友们精准划分到国航、东航、携程和去哪儿。通俗来说,看上什么就扫射什么,准备在哪花钱就瞄准哪里。
携程、去哪儿网等电商平台也深谙流量密码,只要你@官方账号,它们还会在评论区现身为你送上50到300元不等的优惠券,以此抚平你内心的躁动,顺便收割一波关注。
该方法在旅行上奏效后,年轻人也将穷鬼人设照搬到了生活里。
点外卖要大额券,还要0.01元的拼好饭;羽绒服要充绒量90%,价格百元以下的;酒店也要价格优惠、卫生干净、好地段,总之衣食住行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人们第一次神话算法了,消费者坚信在这个算法当道的时代,每个人都被贴上了精准的画像标签。你的消费习惯、搜索记录,对价格的接受度、敏感度都被默默记录着。
算法会根据这些数据,为每个人量身定制一个“专属价格”。但这次,消费者的集体吐槽意外戳中了算法的死穴,连最固执的算法也不得不调整策划。
电影《头号玩家》 ▐
消费者不禁莞尔:原来在数字时代,传统的讨价还价仍然有效。为此他们还推理出了一套所谓的价格暴降公式:
1.首先可以多尝试用售价较低的安卓手机搜索下单。不过已经被杀熟过的账号,突然换一个手机,价格影响也不大。所以只建议第一次买机票这种大额消费,可以注册新账号,使用这一杀招。
小红书上关于反大数据杀熟的方法,层出不穷 ▐
2.最好不要使用同一平台预订机票酒店。 如果不具备切换平台的条件,网友建议先买机票后买酒店。 尤其是酒店不支持退改的国际行程,当大数据认为你不得不去的时候,机票便会价格上涨,尤其是返程机票。
3.分散搜索偏好,尽量不要显得太专一。假设你想要买一件始祖鸟长款羽绒服,也可以搜搜其他品牌的短款、长款羽绒服,别让大数据一下猜到你的心思。多和电商平台玩玩“极限拉扯”,在购物车里随时转转,但就不买,时间久了也会降价。
小红书@干就完事儿了(疯癫版) ▐
真实性供大家自行判断,不过归根结底,就是搞心态。 在这一场价格拉锯战里,看谁能坚持到底。 适当的小聪明能帮消费者省钱,但长远来看,重要的是要推动市场形成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是消费者可以联手废除所谓的“苹果税”。
毕竟,最好的博弈是双赢,而不是永无止境的游击战。
小某书上有一篇这样的帖子:“骂了之后,价格就真的便宜了吗?”评论区里有部分人展示了捷报,还有少部分人表示好像骂了价格之后,越来越贵了。
其实,在你许愿可以原价抢到金珉奎见面会门票的时候,大数据已经深知你的段位。反向杀熟上,电子AI永远比人类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
小红书@VIPUI.Design ▐
不过,这场大数据之战里,唯一得到的消费者利好印证是:假装是个男人。
去年夏天就有一条这样的新闻:一名政法学院的女生,因为一支洗面奶将某知名美妆公司告上法庭。具体原因是消费者在购买该品牌的女士洗面奶时花了149元,但随后她就发现此品牌的同功效男士洗面奶却只要82元。
经过发酵,越来越多人开始下意识地搜索“男士专用”。 实在是大数据让女性花了太多冤枉钱。 作为女性,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毕竟很多产品从诞生那一刻,并没有明确的性别定义。 常规认为的男士专用,女性用起来也一样香。
男士登机包内部有4-5个夹层,
完美适配母婴所需的干湿分离、侧面抽纸袋这些功能。
小红书 @野生芋泥 ▐
大数据推给你的刮胡刀不仅和脱毛刀一模一样,而且刮得又快又干净。但凡与“母婴”挂钩的东西,价格也要贵上好几倍,这时候你会发现大数据推送的男士登机包和母婴包所差无几。就连同样的衬衫,男款也比女款的做工要好……
是的,这场大数据之战,受伤的不只是熟客,还有女性消费者。
电影《时间规划局》中,
上层社会用时间数据重新制定了社会规则 ▐
随着资本的介入,如今的大数据早已脱离了服务社会、精准投放的本意。“大数据杀熟”让“信息透明”的消费者无处遁形,当我们沉迷于数字时代的个性化服务时,我们也变成了冰冷的数据库,变成了可供科技公司售卖的数字之一。
如果有一天,大数据开始为人类打分。
那么,我们,是否会沦为数据的奴隶?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 小红书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