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指体内循环的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
血小板是一种无色透明、无核的细胞碎片,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时,会导致血液凝固功能的下降,从而影响止血能力。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血小板数量在150-400×10^9/L之间,如果低于此范围就可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如Fanconi贫血、Wiskott-Aldrich综合征、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后天性因素如药物反应、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此外,一些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血小板数量,如饮酒、吸烟、长期暴露于有害物质环境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减少严重时会出现瘀斑、出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如果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同时,要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血小板减少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