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构建剧集新生态众议中剧发展新机遇
创始人
2025-11-28 00:02:59


在2025年8月的备案公示中,广电总局首次单列“中剧”类别,标志着这一剧集形态被正式纳入监管与产业体系。中剧类别的官方确立,引发业界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可以预见,中剧的出现将从多个层面影响剧集产业发展。为此,《综艺报》专访多位业界资深人士,聚焦中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享洞见。

尤小刚:中剧崛起为影视行业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尤小刚

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名誉会长、导演、编剧、制片人

新增“中剧”品类,这一政策层面的细分并非偶然,而是传播技术变革、观众语境变化与行业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作为从业者,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剧的出现将为整个剧集产业带来全方位影响,创作者也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剧的兴起将重构行业的叙事逻辑。在过去一段时间,电视剧多以40—45分钟1集的章回小说体叙事,适配电视台的播出时段;中剧每集篇幅更短,无须刻意强调起承转合,可充分利用观众对戏剧结构的已有认知,采用更通俗易懂的叙事方式。这种变化不仅适配互联网时代的观赏场景,更推动长剧向精简叙事转型,让整个内容行业更贴合观众的倍速观看习惯。

中剧对产业链的影响深远且深刻。行业正从中心化的平台采购制,向新技术支持的去中心化分配模式转变。在此模式下,制作单位自主生产,观众直接参与选择,打破过去中心平台对分配环节的垄断。县市级融媒体中心也可以成为新的渠道补充,其广泛的触达面为中剧提供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形成百花齐放的市场格局。同时,政策引导下,行业正从演员中心制、流量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和内容中心制,生产关系的调整有望大幅释放生产力。

对于创作者而言,中剧的出现既带来了希望,也伴随着转型的阵痛。旧模式下,创作者的创新试错成本很高,在数据主导决策、创作版权缺失等因素影响下,创作者容易沦为平台的依附者。中剧的低试错成本、观众直接主导作品价值等特点,让创作者能够聚焦内容本身,讲好真实且生动的故事。但转型过程中,从传统叙事方式到新语境的适配,从旧有商业模式到分账制的适应,创作者需要经历痛苦的自我革命。

中剧并非要挤压长剧和微短剧的空间,而是推动长短剧融合、大小屏共振,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我们认可政策的正向引导,主管部门通过深入调研为行业指明了方向,但剧集产业的健康发展仍需各方合力。

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和行业观念的转变,中剧必将成为剧集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创作者只需坚守以内容为核心、以群众为中心的初心,就能在这场变革中实现价值。影视行业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探索中持续向好发展。

罗劲松:政策引路、品质不折 见证剧集行业新赛道崛起

罗劲松

《朱雀堂》总制片人慈文传媒集团电影公司总经理、制片人

作为中剧项目《爱上这条街》的创作者之一,我深切感受到中剧崛起是政策引导下的行业必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近期的种种举措,让影视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效,这也是中剧应运而生的核心背景。

中剧的出现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在降本增效行业大背景下,长剧备案数量呈下滑趋势,投入产出比有所下降,不少长剧创作者向中剧赛道转型。在我看来,中剧不会冲击微短剧赛道,但会对部分粗制滥造的微短剧造成影响。“中度时长、中等篇幅、中坚品质”的定位,让中剧在适配观众碎片化收看习惯的同时,坚持品质化路线。商业模式上,中剧未来大概率会走向to C分账模式,靠观众点击和会员支持实现价值闭环。

由慈文制作推出的《爱上这条街》,20分钟1集,共16集,聚焦北京五方街的悲欢离合,探讨孩子教育、婚姻、网络暴力等热点话题。所谓“网感”,并非单纯的年轻化,而是贴合各年龄段观众需求,用喜剧形式化解生活烦恼,展现老百姓的积极心态。在创作过程中,团队始终坚守文化创作者的初心,不将作品简单视为商品,而是正视其精神食粮属性,让作品在把握当下观众情绪的同时,歌颂美好,弘扬正能量,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当然,中剧仍面临市场认可度和观众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主管部门能加大对喜剧类中剧的扶持,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成长空间。作为创作者,我们会继续深耕中剧赛道,同时兼顾长剧创作,以贴近生活的精品化内容,助力中剧成长,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探索中实现行业健康发展。

赵晖:中剧体现数智时代剧集生态的创新与共生

赵晖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中传视听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数智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中国剧集产业经历震荡调整,观众审美迭代、技术突破与媒介边界消融,推动剧集生态格局的破壁与重组。中剧作为单独分类出现绝非偶然,而是这场变革的重要产物。它打破固有思维壁垒与评价标准,让长中短剧集得以同生共长、交相辉映,共同构建多元繁荣的“剧集雨林”。

中剧的核心优势在于契合广电总局试行的“边审边播、边改边播”制度。制度性顶层引导,从根本上改变了剧集编播机制。它创新性融合微短剧管理制度,以互联网思维引导创作向话题要声量、向生活要流量、向故事要质量,以用户思维重构创作生态,推动行业从流量明星导向转向剧本为王,激发生产主体创造力,形成“人民创作”与“为人民创作”双向奔赴的新态势。同时,中剧既有长剧的叙事深度,又有微短剧的节奏效率,适中体量保证叙事完整性,戛然而止的叙事技巧适配短视频用户习惯,是兼具互联网基因与长剧美学的融合形态。

中剧的出现必然引发影视市场的动态变化,推动投资与制作现状革新。投资端将更倾向于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开发,重视故事与创意,形成好故事中心制,“保底+分账”等合作模式也会降低制作方风险,保障内容基本水准。制作端则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个体化叙事时代到来,AIGC作为新生产力重塑视听生产关系,行业分工更趋精细。

未来,中剧将与短剧集、系列剧等形态一起,在叙事创新、技术应用和文化表达上持续探索,为剧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中剧将推动剧集叙事吸收长剧艺术与微短剧段落特点,形成系列叙事,同时通过IP全产业链开发,建构跨媒体衍生品矩阵与线上线下故事场景。在国际传播上,中剧将助力中国剧集实现分层分区出海,推动东方故事全球共创。当然,行业在发展中需警惕算法导致的信息黑箱问题。创作者唯有以匠心对抗浮躁,以创新驱动融合,以格局提升价值,才能让中剧在“长—中—短”剧集共生的生态中持续成长,成为记录时代的光影志。

张吉宙:细分中剧赛道 推动影视精品化创作与产业升级

张吉宙

青岛青草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编剧、总策划

将中剧作为单独类目,是中国影视制作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在内容创新、提高创作质量、讲好中国故事、增加文化认同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尤其在影视文化“出海”方面,单独分类会让中剧更加注重文化品质与核心价值,进一步增强国际视野和国际表达,集中发力形成中剧特色,进行“品牌化输出”。此外,中剧单独分类,能更加明确作品的赛道定位,在吸引资本、人才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正是在多种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岛青草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备案了都市题材中剧《相望江湖》,目前项目正在筹备阶段。

中剧内容形态介于长剧和微短剧之间,优势在于篇幅比较灵活,能够很好地承载相对复杂的剧情,更好地塑造人物群像、进行多线索叙事等,有效避免部分长剧内容拖沓、制作周期长,以及微短剧快餐化、同质化、悬浮化等弊端。相较长剧,中剧制作成本更可控,制作周期较短,受众面更广,相较微短剧,中剧更适合打造口碑与IP。

在我看来,适合中剧的题材,首先是现实题材。在时代背景下,此类中剧能够聚焦普通人生活,挖掘人性光芒,作品更加贴近观众审美,易接地气、易产生共情、易有代入感、易引发讨论。中剧比较适合类型化、强情节的题材,如:悬疑、刑侦、职场等。中剧篇幅紧凑,能加快叙事节奏,强化情节推进、避免拖沓,符合观众“爽感”需求。历史剧也适合中剧形式,但切入角度要巧妙。此类题材中剧需选取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和特定历史切片,既能避免长剧史诗叙事带来的“包袱”,又能保留历史质感。

未来,中剧创作将呈现精品化与类型多元并行态势,凭借20分钟左右时长,电影级制作水准和紧凑叙事节奏优势,满足不同观众观看需求。中剧将成长为剧集市场重要赛道,与长剧和微短剧形成多元共生格局,丰富剧集市场业态,增强剧集市场活力。需要注意的是,中剧要在短时长内把握叙事深度与叙事节奏,因此对剧本要求很高。此外,行业还要避免跟风情况,以免陷入同质化困境。作为新生类别,中剧的行业标准和盈利模式尚未成熟,仍需进一步探索。

王碧筝:中剧将揭开影视行业发展新篇章

王碧筝

深圳市中汇影视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CEO

中剧的出现,对影视行业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它有助于重构产业格局,形成“长剧—中剧—微短剧”三级并行的生态,原本扎堆长短剧赛道的资源会向中剧分流,填补长短剧之间的市场空白;中剧要求在20分钟左右单集时长内实现有效叙事,将推动制作回归内容本身;此外,中剧还降低了新人准入门槛,其投资规模适中、制作周期可控,为新导演、新编剧和新演员提供了灵活的孵化载体。

中剧是精准平衡了长剧和微短剧特点的中间形态。它既有长剧在制作质感、人物塑造上的优势,能承载复杂的叙事逻辑和深刻的主题表达;又有微短剧适配碎片化观看的紧凑节奏,契合当下观众观看习惯。中剧的制作成本和制作周期低于长剧,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高额投入带来的市场风险,制作水准也普遍高于微短剧。中剧的劣势在于定位容易陷入“长剧缩水”或“短剧拉长”的误区,若把控不好,会既没有叙事节奏,也没有叙事深度。此外,中剧的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目前盈利方式与长短剧重叠度高,既难以像长剧那样靠知名IP或演员取得商务回报,也没法对标微短剧的回报周期优势。

投资方面,中剧的出现必然改变国内目前的影视投资、制作现状,且这种变化已经发生。以往资本要么“重仓”长剧头部项目,要么“扎堆儿”低成本微短剧,中剧的出现让资本有了中间选择,更多中小资本也可以借势入局;同时,投资者会更看重剧本与团队,减少对流量明星的盲目追逐。从制作端来看,中剧将促使行业建立适配中度体量的制作流程,让制作更加细分;中剧也将吸引更多有才华、有想法的创作者涌入行业,形成良性竞争、百花齐放的局面。

未来,中剧将呈现精品化、规模化、多元化发展态势。政策层面的扶持和逐步规范化,将吸引更多影视公司入局,产量稳步增长;内容将走向细分,传统影视公司与新鲜血液的碰撞会让内容更丰富,形成差异化竞争,行业标准也将逐步完善。中剧作为影视行业新生力量,正以其独特价值开启行业发展的新可能。

目前,中汇影视有多部中剧都在开发、筹备阶段,包括备案的《青玉案》。未来,团队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摸索中剧的生存发展样态,探索适合中剧的发展道路。

窦秀伟:中剧形式之外,内容才是核心

窦秀伟

在场影视商务负责人

对于观众而言,中剧作为单独分类出现,影响并不是很大。观众不会因为剧集时长决定是否观看,他们更看重内容,而非作品样态。

好内容不分长短。如《隐秘的角落》曾经尝试用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长剧时长,做出精品内容,并收获较高市场认可度;大量高品质微短剧同样能够以较短时长满足观众收视需求。这说明好的内容会让观众意犹未尽,时长只是支撑内容的载体,若内容不好,观众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作品。有些影视作品没什么宣发预算,却能靠“自来水”口碑传播,就是因为内容过硬。

影视行业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质内容供给远跟不上用户需求。无论是剧情“注水”,还是内容悬浮等问题,都需要得到行业重视。《我爱我家》《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聚焦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如今在荧屏上的占比降低了很多。随着中剧的出现,形式更加灵活、故事性更强、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生活剧,或能重新引起行业关注。

对于制作方而言,中剧将对公司现金流带来一定影响。长剧投资大、制作周期长,非常占用公司现金流。中剧具有时长和集数优势,制作周期相应缩短,大幅降低出品方、制作方的风险压力,也有助于进一步盘活影视行业资金。

从剧集采购角度来看,虽然电视台和网络平台可能会相对青睐中剧作品,但在观众碎片化观看习惯下,目前中剧对微短剧的冲击其实很小,除非能够出现现象级作品或实现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

说到底,中剧的分类只是形式上的调整,行业要想涌现更多好作品,核心还是要打破内容固化和圈层壁垒,让创作者回归现实、聚焦真实。毕竟无论何种分类、何种时长,只有好内容,才是影视行业的立足之本。

特别策划|“中剧”来袭 剧集市场开启新赛道


  • 构建剧集新生态 众议中剧发展新机遇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推广||冬天很难不爱这一件,我... 晚上好啊。之前聊过消费观,除了值得投资的大衣和羊绒,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贴身穿的,更要选好的。毕竟外在...
见解栏目组《枭起青壤》对抗路“... 近期见解栏目组都市奇幻剧《枭起青壤》于22日在正式上线,由迪丽热巴与陈星旭领衔主演。该剧改编自尾鱼的...
《他为什么依然单身》收官,紫金... 德塔文电视剧景气日报2025-11-27电视剧当日景气TOP10TOP10排名枭起青壤(聂九罗45%...
古早IP,正在鸡肋化 文|13近期古偶市场表现冷清,《山河枕》《凤凰台上》等剧都没有掀起太大水花,最大的热闹来自于剧外——...
特别策划|构建剧集新生态众议中... 在2025年8月的备案公示中,广电总局首次单列“中剧”类别,标志着这一剧集形态被正式纳入监管与产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