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13
近期古偶市场表现冷清,《山河枕》《凤凰台上》等剧都没有掀起太大水花,最大的热闹来自于剧外——《凤凰台上》原著作者谢楼南开撕女主角彭小苒,在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
《凤凰台上》改编自谢楼南创作于2006年的作品《我的皇后》,故事走的是帝后相爱相杀误会滔天的虐恋路线,在观众质疑剧情套路、为虐而虐时,谢楼南出来回应,让观众可以去看看小说里女主低声下气给男主当奉茶宫女的情节疏通乳腺。
该言论自然引起女主粉丝不满回怼,而谢楼南的回复也透露出剧集的改编、女主的表演都令她失望,双方争论升级。对此彭小苒也发了长文回应,指出一部剧的呈现是由诸多元素配合决定。谢楼南则持续开麦,仍将矛头对准彭小苒。与此同时,原著中的虐女情节也被扒出,与谢楼南剧外针对女演员的行为结合,更与她口口宣称的爱女自相矛盾,一时间更是哗然。

这场争议不止是原作者与演员观众之间的矛盾,更是过时IP与剧集市场的冲突。许多古早IP都存在着剧情套路化、价值观念滞后、当下性薄弱的问题,它们已经跟不上观众的审美迭代,也撑不起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期待,却仍在被反复搬上荧屏翻炒,最后只能成为暴露行业创作乏力的又一注脚。

什么才算过时IP?
判断一个IP是否过时,创作年代并非准绳,古早并不意味着一定过时,藤萍的作品也都是古早IP,但故事架构和主角人设在现今看来也颇为超前;创作时间近也不一定新潮,最终要看其本身的质素和当下观众情绪的映照点,看其价值观是否能与当代观众同频、角色塑造是否摆脱刻板套路、叙事逻辑是否跳出陈旧框架。
过时IP最被集中批判的是价值观停留在过去,与当下主流诉求严重脱节。比如男频中的开后宫,女频的虐女和娇妻,均是在性缘关系层面上弱化或者物化女性,这与当下女性意识十分不符合。
男频通常不以感情线为主线,开后宫情节在影视化过程中被删减或弱化,大多也不会伤筋动骨。但对于许多以言情为主线的女频作品来说,原著的虐女娇妻内核带来的改编影响便棘手太多。这类女频 IP的叙事根基,本就建立在已经过时的逻辑之上:虐女情节靠女性的身心牺牲制造情感张力,娇妻设定靠女性的顺从迎合完成浪漫闭环。
影视化时若想贴合当代价值观,删除虐女桥段,或让恋爱脑女主觉醒独立意识,就可能导致剧情失去原本的冲突支点,变得松散无力;可若原样保留,又会因价值观滞后引发观众抵触。《凤凰台上》即对原著做了一定程度的改编,但收效甚微。

其实许多观众并不想时刻高举女性意识的大旗,在电视剧尤其是言情剧里寻找极其先锋的表达。过度的价值输出会损害故事性和娱乐性,观众也不会自讨苦吃,但前提是剧集本身得有故事性和娱乐性可言。
对于有看头的剧观众们的态度是很宽容的,《折腰》女主也属于广义上的娇妻类型,但男女主之间的情感拉扯好看.何况剧集将娇妻行为工具化策略化,成为其达成目的的手段,对娇妻内核做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观众们便也不会揪着不放。
但在当下,剧集同质化表达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同小异的人设、早已泛滥的工业感满满的故事线,一眼都能望到头,观众追剧的时候既然感受不到乐趣,剧中陈旧过时的观念便显得格外扎眼,矛头也很容易指向IP本身。
一些同类题材的密集上新,也会让排队等待翻拍的IP加速过时。数部大女主经商、女将军题材的失利,已经证明了这两类题材的乏力,而复仇题材,似乎也隐有颓势。近年来改编自千山茶客作品的《墨雨云间》和《雁回时》相继成为黑马,大女主重生复仇便成为热门题材,甚至有消息传出许多项目要在平台过会便必须添加复仇元素。
复仇虽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母题,但观众却是会审美疲劳的,且近期千山茶客最负盛名的《将门毒后》也频频引起争议——这本创作于2015年的作品,也已略显陈旧。

男频IP也自有一套过时特征。许多男频作品的价值观念过于极端或暗黑,主角信奉强权至上、暴力正当化,这些在影视化改编中都是会被大幅改动的存在。而一旦大幅改编,又会对作品魅力造成影响。非常正面的主角如一些古早武侠小说中的传统大侠形象,在这个时代也已经不吃香了,近年来金庸翻拍剧遇冷即是一大例证。
更重要的是,男频IP很容易在叙事结构上陷入模板化。千篇一律的成长、升级、打怪、换地图,导致故事陷入自我重复。如《凡人修仙传》从头到尾都在嗑药修炼打架,换汤不换药的套路,即使有杨洋的美貌加持,也实在很难让人持续追剧。
无论男女频,过时 IP 的共同症结,都是固守着与时代脱节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表达,最终都因无法提供新鲜的故事体验和情感共鸣,被观众抛弃。

过时IP为何屡屡上新?
尽管观众们诟病不已,但翻看各大平台片单以及相关讯息,待播待拍的古早IP仍不在少数,尤其集中在女频言情赛道。
白鹿、丞磊主演的《莫离》改编自凤轻的作品《盛世嫡妃》,原作写于2013年,为古言战争权谋小说;近日同样因选角闹得沸沸扬扬的《月都花落》改编自君子以泽创作于2015年的仙侠小说《月都花落,沧海花开》;近期芒果官宣的《凤不栖》改编自天下归元的作品《帝凰》,原作写于2009年,为结合了权谋悬疑与复仇的大女主作;《渡青霄》改编自墨舞碧歌的作品《传奇》,原作写于2011年,为女主女扮男装考取状元翻案的故事。此外,《绾青丝》《天使街23号》等知名古早言情作品也都传出了影视化信息。

这些带着久远岁月痕迹的作品中都含有大量难以影视化的剧情,需要大刀阔斧地改编,《盛世嫡妃》书粉即反馈《莫离》已经相当于推翻原著重写,要书剧分离。

古早IP自带过时风险,改编耗时费力,但影视剧却仍需要借助老IP积累的名气与热度来让作品吃到情怀红利。毕竟网文黄金时代早已落幕,新IP的知名度与流量号召力远不及经典老IP。
另一方面,大概从2015年《花千骨》爆火开始,古偶赛道便患上了IP依赖症,与IP深度绑定、被其裹挟。视频平台更习惯依据过往成功经验与爆款公式定制内容。
在IP改编剧接连大爆后,原创剧本在平台层面逐渐失宠,许多非头部公司的原创剧本没有IP背书,连立项过会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剧集制作公司只能在现有规则下求生,大量囤积并改编IP作品。有些原创项目甚至不得不借IP外壳,套上现成IP的名头才能过审。那些被观众频繁避雷的古早IP,此时便成了制作公司眼中的高性价比选择。
实际上国产剧并非没有原创能力,三季《唐朝诡事录》的稳定表现即印证了原创内容的强大生命力。市场要真正回暖,从来不是靠更多古早IP的清库存式翻拍,而是需要行业摆脱对 IP 的路径依赖:平台应给予原创剧本更多立项空间,打破无IP不过审的潜规则;制作方也需明白,情怀红利终有耗尽的一天,唯有深耕内容、升级表达,才能让老 IP 焕发新生,让原创作品脱颖而出。
观众期待的从来不是重复10年前的过期故事,而是能与当下产生共鸣的新鲜表达。这既是古早 IP的重生之道,也是市场真正摆脱冷清、重拾活力的核心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