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笑话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同音、近音条件来构成的双关语,以达到娱乐或幽默的效果。这类笑话在中文中尤为常见,因为中文有大量的同音字和近音字。以下是一些谐音笑话的例子及其详细
例子1:耳朵在此
笑话内容:
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飞快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心里该有数吧!”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这个笑话中的谐音出现在“竹竿”和“猪肝”之间,因为它们的发音在山东方言中非常接近。师爷误解了知县的意思,导致了一连串的误会和笑话。最后的点睛之笔是知县问师爷“你的耳朵哪里去了”,而师爷误以为知县发现了他私藏的猪耳朵,于是紧张地回答“耳朵在此”。
例子2:见鸡而作
笑话内容: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这个笑话中,地主利用“稽”和“机”的谐音,以及它们与“鸡”的关联,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开始他说“此田不予张三种”,意思是他不打算把田租给张三。但当张三拿出鸡时,他立刻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意思是他当然会把田租给张三。他还为自己的变化辩护,说之前的话是“无稽之谈”,而现在的话是“见机而作”。这里的“稽”和“机”都与“鸡”谐音,构成了笑话的精髓。
例子3:有“机”可乘
笑话内容:
有一个商品推销员去广州出差,到北京后,由于想乘飞机前往,因怕经理不同意报销,所以给经理发了一个电报:“有机可乘,乘否?”经理接到电报,以为是成交之“机”已到,便立即回电:“可乘就乘。”这个推销员出差回来报销旅差费时,经理以不够级别、乘坐飞机不予报销的规定条款,不同意报销飞机票费。推销员拿出经理回电,经理口瞪口呆。
在这个笑话中,推销员利用“有机可乘”这个成语的双关含义,向经理请求乘坐飞机。在推销员看来,“有机可乘”是指“有机会乘坐飞机”,而在经理看来,它是指“有成交的机会”。因此,当经理回电“可乘就乘”时,他以为是在鼓励推销员抓住成交的机会,而不是同意他乘坐飞机。这个误会导致了后来的尴尬局面。
上一篇:幽默故事 古今笑话